澳门大学在科研发展上突飞猛进,近年更透过突出特色、发挥优势、构建高峰和加强合作的策略,大力推动跨学科研究,形成了含括科技创新和人文社科领域的研究战略布局。目前有八大学科领域:工程学、化学、计算机科学、药理学与毒理学、材料科学、临床医学、精神病学/心理学、社会科学总论进入基本科学指标资料库(ESI)前1%之列。在众多突出的研究领域中,肿瘤精准医疗是其中一个重要板块。17位专家分享他们在癌症研究上的突破性进展。
跨学科攻关癌症研究
癌症是全球人口死亡主因之一。为攻克癌症这顽疾,澳大在2013年成立健康科学学院,重点开展癌症研究和医疗保健产业研发,以填补澳门在这些领域的空白。澳大在肿瘤精准医疗领域由零开始研究工作,结合健康科学学院、科技学院、中华医药研究院、应用物理及材料工程研究院以及微电子研究院之间的跨学科研究优势,融合尖端技术,针对常见癌症,进行深入的癌症基础研究,包括利用先进的微流控技术和纳米技术,提升癌症诊疗成效。
为提升癌症研究水平,澳大分别从生物医学机理和生物医学材料两大方向攻关。健康科学学院订立八大研究板块,其中之一是致力癌症精准医疗研究。其辖下的癌症中心由邓初夏院长兼任主任,带领团队致力建立澳门主要肿瘤冷冻组织库及活细胞库,研究肿瘤生长、转移、复发及耐药机制,开发早期诊断癌症方法,鉴定癌症驱动基因,以及筛选可杀死癌细胞的高效药物等;并继续针对乳腺癌、鼻咽癌、大肠癌、肝癌和肺癌等的突变基因,进行更多致癌机理及预防治疗的研究。与此同时,中华医药研究院开拓中药如何诱导癌细胞程序性坏死,以及中药天然化合物助力免疫系统抵抗肿瘤等创新研究。
在生物医学材料领域则发挥跨学科研究的优势,例如微电子研究院研发了一款崭新的数位微流控系统,协助医疗人员培养单细胞和选择肿瘤药物;应用物理及材料工程研究院搭建国际先进的纳米生物光学研究平台,促进与大学肿瘤研究团队的深入合作,加速碳点癌症诊疗项目的研究进程等。
顶尖癌症研究团队
癌症是目前澳门的10大死因之首,随着人口逐渐老化,这一趋势还将继续,因此在澳门加强癌症研究是当务之急。目前,澳大汇聚研究不同癌症范畴的顶尖专家,包括邓初夏教授、沈汉明教授、王山鸣教授、郑文华教授、张仲荣教授、狄利俊教授、沈仲燮教授、郭珩辉教授、袁振教授、刘子铭教授、陈新教授、陈修平教授、李子安教授、代云路教授等。
澳大的癌症研究团队以肿瘤精准医疗为主攻方向,在抑制乳腺癌转移和复发的新机制、用细胞自噬抑制剂治疗乳癌、通过大规模人群基因突变检测预防癌症、以青蒿素及其衍生物治疗眼科肿瘤、治疗前列腺癌的新机制、以激素替代疗法与化疗法相结合治疗卵巢癌、遗传学理论在结肠直肠癌治疗中的应用、新型抗体降低肺癌抗药性、新型多功能药物助力肿瘤光动力疗法、以多光子活体显微术探究黑色素瘤血管新生动态、纳米技术抑制卵巢癌转移、纳米粒子运载药物高温摧毁癌细胞、结合中药天然化合物提升癌症免疫治疗效果、中药诱导癌细胞程序性坏死,以及数位微流控技术助筛选肿瘤药物等范畴深入研究,取得多项突破性发展。
建设跨学科研究平台
澳大正在向国家教育部申请建立一个肿瘤精准医学领域的前沿研究中心,通过健康科学学院、科技学院、中华医药研究院及应用物理及材料工程研究院之间的合作,专注精准肿瘤学跨学科研究。中心旨在成为澳门以至粤港澳大湾区癌症免疫学和精准肿瘤学研究的国际领先中心,以满足未来十年因人均寿命延长而衍生对癌症研究和相关人员不断增长的需求。
为充分发挥澳大和中国科学院在科技人才、医疗资源以及创新研究方面的合作优势,提高澳门、大湾区乃至全国人民追求健康生活的愿景,澳大今年已与中国科学院肿瘤与基础医学研究所成立联合癌症研究中心,发挥澳大先进水准的研究力量,强强联合,共同打造澳门和大湾区癌症免疫学和精准肿瘤学研究的国际领先中心,针对肿瘤防治和诊疗及抗癌药物研发的关键科学和技术问题,开展创新型的基础和临床研究,致力将中心建设成为国际知名的肿瘤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基地。
「3+3+3+3」研究战略布局
「3+3+3+3」包括三间国家重点实验室(中药质量研究、模拟与混合信号超大规模集成电路、智慧城市物联网)、三个重点发展方向(精准医疗、先进材料、区域海洋) 、三个跨学科交叉领域(认知与脑科学、人工智能与机器人、数据科学)、三个人文社科研究平台(人文社科高等研究院、澳门研究中心、亚太经济与管理研究所)。重点研究世界尖端学术问题、鼓励跨学科合作,打破学科壁垒,尤其是人文社会科学和现代科技的结合。
来源:《澳大新语》第2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