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科技大学与香港特区政府展开合作 解决大湾区臭氧污染问题

香港科技大学(科大)与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合作开展一个为期三年的开创性跨领域研究,从海、陆、空三方面监测空气质素,为本港以及大湾区臭氧的形成和传送路径提供更深入的理解。

香港环境局局长黄锦星先生(右六)、香港科大校长史维教授(右五)、香港科大环境及可持续发展部副教授宁治(右四)及其他来自环保署和飞行服务队等团队成员。

本次合作为大型科研计划「大湾区光化学臭氧污染及区域和跨区域传送特征研究」的一部分。该计划由广东省政府、香港特区政府和澳门特区政府联合推出,旨在研究臭氧对整个区域所造成的空气质素问题。

空气污染乃世界上最大的环境健康威胁,每年导致全球700万人早逝1。香港政府环境保护署(环保署) 今年推出「香港清新空气蓝图2035」,以进一步改善本港和区内的空气质素,并协助本港于2050年达至碳中和。尽管当局近年在控制影响健康的空气污染物﹕例如悬浮粒子、二氧化硫及二氧化氮方面取得重大进展,但构成光化学烟雾的主要成分臭氧浓度却依然呈上升趋势。

equipment 1
科大研究人员利用先进的空气传感系统,从海、陆、空三方面监测空气质素。

有别于从污染源直接排出的污染物,臭氧是由包括氮氧化物和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等前驱物、经光化学反应而于空气中形成的污染物。由于VOC包括多种人为和自然源释放的数百种化合物,而且这些不同的化合物在臭氧形成中的作用十分复杂,因此很难预测和控制香港的臭氧水平。

equipment 2
科大研究人员于已改装的直升机内部安装监测仪器。

由科大环境及可持续发展部副教授宁治、助理教授顾达萨与王哲带领的研究团队,自八月起和环保署及政府飞行服务队合作,利用尖端科技设计并应用一套监测及采样系统,用作测量和捕捉臭氧及其主要前驱污染物的垂直分布与空间传输途径。

环保署首席环境保护主任 (空气科学)梁启明博士表示:「这是首次在大湾区内同步进行海、陆、空三方面空气监测和采样的研究工作,有赖政府飞行服务队和科大研究团队的协作,才能使这监测工作顺利开展。」

on chopper
环境局局长黄锦星先生(后排左)、科大校长史维教授(后排右)及科大环境及可持续发展部副教授宁治(前排右)于上月底一同乘搭直升机,了解研究进度。

宁教授补充:「这项大规模跨境研究是大湾区臭氧研究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我们很高兴能与本地专家合作,共同把我们的科研成果转化成实证为本的科学政策,以改善本地及大湾区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