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深圳,有一场“碳寻计划”的颁奖仪式。获奖的团队阵容强大,有来自清华大学、香港科技大学(广州)等高等院校的学者,也有来自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怀柔实验室等单位的科学家,还有早期初创企业的创业者们。
评审委员会成员也十分重磅,有中国科学院院士金红光、中国科学院院士姜培学、欧洲人文与科学院院士严晋跃、科技部中国 21 世纪议程管理中心主任黄晶,还有华润集团、河钢集团、海螺集团这样的头部产业伙伴,以及经纬创投、红杉中国这样的投资机构。颁奖仪式也得到了多家权威媒体的关注,《人民日报》《新华网》《中国青年报》《经济日报》《中国科学网》《南方日报》等数十家媒体纷纷进行了跟踪报道。
获奖的团队,会获得50万元的奖金。评委会还会从这30个项目中优中选优,给出千万级别的资助。
这群“碳寻计划”科学家做的事情,说起来非常浪漫——就是想尽办法捕捉二氧化碳。
人类每年排放500亿吨的二氧化碳(Carbon dioxide)当量,科学家用各种技术捕集它们(Capture),把一些利用起来(Utilization)、转化成有用的产品,但还有大量二氧化碳剩余,这些碳怎么办?只能封存(Storage)。这就是CCUS,是实现碳中和目标的关键技术群。如果地球变暖1.5 ℃,北极融化的冰会让全球海平面上升0.2-0.77米,约6%的昆虫、8%的植物和4%的脊椎动物会失去适宜的生存环境。对普通人来说,我们也正在亲身领略全球变暖的威力。
请想象有一天,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又比现在更高,全球变暖更严重,人类被极端气候困扰不已,那时我们是否有足够多的办法来应对。
这听起来遥不可及,但在追二氧化碳的人眼里,却是迫在眉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