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夏笳对谈:科幻时刻里探索隐形的未来

中国科幻作家夏笳应威尼斯大学邀请来到威尼斯,与威尼斯大学的教授与学生展开为期10天的交流活动。

图|© Luigi Miotto

第一场交流活动于11月7日下午15点在威尼斯多尔芬宫的大礼堂进行。在这里,尼克莱塔·佩萨罗(Nicoletta Pesaro)教授和费德里科·皮德里克(Federico Picerni)与夏笳进行了一场精彩的对谈。

南京师范大学意大利语系本科四年级的李莹莹同学正在威尼斯大学交换学习。她在对谈活动的现场亲见了这场头脑风暴,本文为她与我们的分享。

如今我们拥有了更强大的技术手段实现原来科幻的构想,当现实离以前的科幻场景越来越近,科幻的未来会是什么样?

整场对谈以英文进行,以教授对夏笳作品的意大利文翻译片段朗诵导入,由探讨科幻的发展、夏笳对创作科幻作品的感受与经验以及她的观点分享等内容为主体,最后夏笳还与许多积极提问的学生交流了自己的思考与想法。

在对谈伊始,夏笳就与大家探讨了对科幻与现实定义的看法。她认为现实分为小现实(smaller reality)与大现实(bigger reality)。小现实是绝大部分人理解的实际,同时它也是有限的。大部分人相信自己每天的经历或是经验,但他们却抓不住整体的现实图景,会局限于社会潜意识里人应该做什么,人未来应该干什么。这些想法都是被人已有的思想体系(idology)所限的;大现实则是小现实之外的所有,复杂、矛盾且无限。科幻是人们从小现实探索到大现实的媒介,它不仅是打破有限现实的有力武器,也是想象不可能、导向和贡献更大现实的无垠画笔。

图|© Luigi Miotto

夏笳还谈到很多人心目中的科幻就是对外太空、外星人的向“外”探索,但她想强调科幻更是向“内”的探索。科幻不仅探索的是地球与太空的边疆(boundary),更是在探索思想上的边疆,是一种对人类社会和自我内心的反观。每当人的内心出现“觉醒”或是“更新”时刻,她都愿意将其称之为“科幻时刻”(science fiction moment)。以她的女性导演朋友为例,这位导演在大学时期看到了一篇研究迪士尼公主刻板形象的论文,原来的她从未思考过有关女性或是公主刻板印象的问题,读完那篇论文的时刻成为了她女性意识的转折点,就像发现了一个她从前甚至不知道其存在的门,由此还发现了无数新的可能性。夏笳愿意将之称为一种科幻时刻,原因是她认为科幻不仅仅是一种文学体裁,也是一种在新的视野和更大的现实中探索更多可能性的思考方式。

随后,夏笳以个人的经历分享了她对科幻感受变化的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从小时候接触科幻作品开始,她认为科幻是通往不同世界的门。周围的活动范围或者阅读是受到物质限制的,但科幻能带她开启不同的思维冒险。

第二个阶段,她在大学时期写作,后来从事博士研究,从更多的角度关注科幻,此时科幻变成了跨越边疆的方式。边疆不仅存在于地球与外太空,还存在于不同的知识领域与社会生活。而科幻需要时刻做好发问的准备,保持好奇,打破现实生活想象的象限。

第三个阶段,最近几年社会生活发生了剧烈变化。原来将科幻表述为跨越边疆变得过于轻巧,似乎人如果有跨域的想法就能做到跨越。但面对日常生活会意识到,现实不是那么轻易地可以跨越逃脱的。科幻此刻最重要的意义是让她认识到,现实不是唯一的,是可改变的;现实也不是童话式的,但想象和限制之间的距离是可以打破的。因为科幻始终认为人类社会是在不断变革的,未来是变革的。到了这个阶段,她觉得科幻是一种“what if”的思维实验,当社会现实让人感觉更加沉重、缺少生机,所有人告诉你“就这样,那又怎样?(That’s it. So what?)”大多数时候人的态度会是犬儒的(cynical),即“就这样了,还能怎么样呢?(Ok, so what?)”,但是科幻会鼓励我们回答“如果不是这样,还有什么?(If not this, so what else?)”鼓励我们去面对关乎未来生存的问题,去打开现实中被折叠的、隐形的可能性。

在对谈的尾声互动环节,有很多学生都积极踊跃地发言提问,夏笳也都向我们给出了她的解答与思考。比如在谈及AI工具时,她站在大学老师的角度上,认为尤其在突出个人特色的领域,学生是不能模仿AI写作的。

对谈结束之后,我也向夏笳老师提出了个人在学习生活中的困惑。我很好奇如何解决在学习外国文化和传统文化的同时,觉得精力不够用、心有余而力不足的问题,夏笳老师回答我不必苛求自己在两方面都同时投入大量精力。首先人需要终生学习。我们不会只在大学或是研究生时期学习,长远来看时间是充足的,不用操之过急;其次也要明白,虽然传统文化对我们来说貌似会更熟悉、容易,但某种程度上实际也很“新”,比如老庄哲学,我们研究起来也不会比研究外国文化轻易很多。所以也不需要太严格地进行精力对半分,在不同的阶段可以针对实际来调整精力分配,有侧重点地去选择。

夏笳希望我们能主动寻找和记录属于自己的科幻时刻。我们需要不一样的科幻,让更多人拥有科幻时刻,这样我们才会有可能去创造更好的科幻,通向更好的未来。这不是一个承诺,而是一个开始。从现在开始,从未来出发,去想象作为个人或社会整体,要走何种何样的路径。

“未来将去往何方?”这个问题,我们一起思考。

李莹莹 | 文章撰写 Gioia | 文章审校 Gioia | 图文编辑
来源:威尼斯大学